国庆档半程“空降兵”《搜救》很容易让人想到两部电影,一部是陈凯歌执导的《搜索》,一部是根据泰国真实事件改编的《13条命》。
十年前的《搜索》,圆圆饰演的叶蓝秋被网络暴力逼到社会死角,终在双重打击中饮泪而终。十年后的《搜救》,甄子丹化身的父亲面对更加阴谋论的网暴,用自己的死换取了儿子的生机。所不同的是,《搜索》直指键盘侠,是古人云“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之于网络时代的都市寓言,而《搜救》中的舆论导向只是搜救过程中众多纷扰之一,故事的落幅在于熊孩子家庭教育的诘问。相比键盘侠的种种不堪,熊孩子几乎凭一己之力,“调动”了一整个警方和民间搜救队,终以救援队的损兵折将换取生机。
影片在国庆档半程空降,首日便迎来观众灵魂三问:这样的熊孩子该不该救?失去理智的父亲该不该帮?警察为这样的父子牺牲值不值得?作为一部“搜救”为主题的电影,在寻求终极答案之前,不妨先来扫描另一部今年暑期登陆北美的营救大片《13条命》。
《13条命》根据2018年“泰国足球队失踪事件”改编,讲述在泰国清莱一个被洪水淹没的溶洞中,营救13位足球少年和教练的故事。该事件创下多个人类救援奇迹,比如一众少年在伸手不见五指且没吃没喝的洞穴深处被困9天竟全数生还,这让抱着人道主义光辉寻找遗体的洞穴潜水专家惊掉了下巴颏,更奇迹的是,在专业潜水员都纷纷殒命的溶洞深处,国际救援队最终用极端而冒险的方式将所有被困人员安全救出。
同样是牺牲两人,《13条命》的背景故事用两命换取了十三条命,被奉为现代救援史的佳话,而《搜救》两命换一命,却空留“骂名”,这不是数学意义上的多与少问题,更多的是伦理意义上的得与失。不少质疑者认为,片中熊孩子可气可憎,不值得警方付出生命的代价。当然,这多为气话,换了谁摊上这事,都会尽可能施以援手。就好比前段时间徒手爬八楼救下防盗网卡脖熊娃的英雄,谁敢保证他一定不会失手?对于搜救队来说,这不是值不值的问题,是我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初心使然,是“每一个生命都全力以赴”的人性召唤,是救援信仰。
《搜救》中比熊孩子更能作妖的,是救援过程中频频添乱的家长。我们从家长的言行逻辑轨迹可窥,有怎样的家长就有怎样的熊孩子。对比《13条命》中的救援我们会发现,泰国洞穴救援不论是家属还是施以援手的村民,不论是专程赶来的欧美洞穴潜水专家还是路过的工程人员,都成了集大成为一体的救援教科书,而《搜救》中的救援在家长的搅局之下,不仅让搜救跑偏,还白白牺牲了一名即将退休的人民警察,从舆论到搜救都演绎成了活生生的反面教材。批评归批评,抱憾归抱憾,然而如果你真认为熊孩子不值一救,那你就要犯片中熊家长“教训一下”酿成悲剧的错误。
甄子丹这次不动武只动粗,结果被粗暴教育反噬。我们总是诘问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熊孩子,说到底还是因为有越来越多的熊家长。他们劳劳碌碌为家庭,往往打拼得连喘息的空隙都没有,命运迫使他们在赚钱养家和陪同教育的二选一面前选择前者,工作压力让他们胸腔如火药桶,答应过孩子的许多事均未能信守,久而久之,父子隔阂,交流也变得简单粗暴。复盘熊孩子的失踪不难发现,孩子犯熊还不至于走丢,更多的是拜父亲“教训一下”,把孩子粗暴地丢在冰天雪地的山林那几分钟所赐。犯熊的父亲不仅报警时没说实话,后来一直在误导搜救,这也是警方搏命搜救却一无所获以及后来网暴质疑父亲弑子的原因所在。警方的牺牲和父亲的绝路,归根到底还是熊家长的粗暴所致。
不知大家是否留意到父子开篇时捞到的金鱼,一直装在一个灯泡状的小瓶里,直到故事的最后,妈妈还在跟大难不死的儿子说,要把金鱼带回家。金鱼的细节在片中出现过若干次, 并作为父子协作以及父子温情的见证,殊不知这样的瓶子对金鱼来说形同囚笼,是另一种自我禁锢——我们的孩子何尝不是那小小金鱼,而我们的思想,我们的家庭教育理念,就好比禁锢金鱼的容器,狭小而不自知。